|
日本干細胞-干細胞離成功治愈糖尿病,還有多遠?飲食型態(tài)、生活作息的改變,使得以糖尿病為首的「代謝性疾病」成為全球都相當頭疼的文明病。這些慢性疾病雖然不馬上致命,卻也無法根治,病人必須嚴格控管飲食、長期服藥,無疑造成生活的一大負擔。 隨著細胞治療的進步,科學家開始思考是否能透過細胞的方式,改善甚至治愈糖尿病。來自哈佛大學的格拉斯 · 米爾頓(Douglas A. Melton)就是個中翹楚之一,他除了是頂尖的干細胞專家,更是一雙糖尿病兒女的慈父。為了幫兒女擺脫一日三餐施打胰島素的生活,米爾頓投入大量精力,已經成功在動物身上治愈糖尿病。除了米爾頓的研究室,全球也有多個針對細胞治療糖尿病的項目正在開展中。無論是透過補充干細胞來提升體內代謝能力,還是透過干細胞的分化能力,長回能調節(jié)血糖的胰島細胞,任何一個研究都有機會為糖尿病人指點出一條明路。 不良飲食與生活型態(tài)堆出來的文明病代謝性問題具體來說,包括了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體內偏低的「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過多內臟脂肪堆積而成的腹部肥胖。以上五項若是不幸符合三項以上,身體的麻煩可就大了。罹患代謝性疾病最大的問題源自不良的飲食習慣,像是高糖、高油、低纖飲食以及煙、酒過量,大約有五成的患病族群是由此而來。另有兩成的患者主因是來自家族遺傳,當家族疾病史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家族成員患上代謝性疾病的可能性也比常人高上許多。此外,也有許多糖尿病患者是因身體長期處在發(fā)炎反應中。巨大的生活、工作壓力,也會導致全身內分泌失調,產生肥胖、血糖失控等問題。 為解決不同類型的糖尿病,在目前的治療手段,有些以口服藥物促進β細胞分泌胰島素,或是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另外,最為常見的可能是需終生施打外給胰島素,然而,注射外給的胰島素其實也無法完全比擬由健康β細胞所生成的胰島素。對于糖尿病的根治,目前全球臨床醫(yī)療都還束手無策。 不過隨著近年干細胞科學領域的發(fā)展愈趨成熟,科學家逐漸掌握培養(yǎng)大量胰島β細胞的方法,有望彌補不同類型糖尿病患者分泌不足的胰島素,在未來以移植的方式為患者提供治療。 在培養(yǎng)皿中種出能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最早的嘗試始于 2004 年,匹茲堡大學研究團隊透過病毒轉染,在干細胞導入 CDK 和 Cyclin D 兩種基因,從而培養(yǎng)出了能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 2014 年,美國哈佛大學干細胞研究所與麻州大學糖尿病卓越研究中心實現(xiàn)重大突破,成功在培養(yǎng)皿中培養(yǎng)出大量的健康胰島β細胞。隨后,2017 年,美國波士頓兒童研究所也透過預先處理的干細胞,注射后讓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實驗鼠,成功維持牠們的血糖穩(wěn)定度。 所以,所有的糖尿病都有救了?一直以來,科學各界目標直接培養(yǎng)出大量能生成胰島素的細胞,甚至直接培養(yǎng)出胰島。也有研究試圖透過「器官動物」的方式製造胰島、胰臟(在例如實驗豬的體內培養(yǎng)人體器官,稱為嵌合體(chimera)),然而在技術面和道德面都面臨了挑戰(zhàn)。另外,有許多科學家也試圖由人工誘導型多潛能干細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hiPSC)分化出β細胞,優(yōu)勢在于,干細胞來源可以是患者本身,因而避免了免疫抗性。然而要分化出β細胞的過程包含了許多復雜、細微的培養(yǎng)條件,雖然現(xiàn)階段已歸納出幾個發(fā)育階段代表性的關鍵基因,但在真正模擬胚胎中胰臟生成的環(huán)境、成功生成大量β細胞,還有一段路要走。 免疫排斥性低的間充質干細胞是優(yōu)秀的移植候選移植胰臟或是胰島雖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但有許多限制,包括捐贈來源短缺、極高的移植復雜度、費用高昂等,因此相對于移植β細胞,干細胞的臨床治療可行性還是相當受到期待。 歷年來,關于間充質干細胞藉由生成胰島細胞來改善血糖、治療糖尿病的研究不斷推陳出新,利用間充質干細胞透過對胰腺進行修復,不僅能加強了胰島素的代謝、更加的血糖調節(jié)例,也有助控制血糖、減輕對腎臟的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