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管內超聲技術進展圖示飛利浦的IVUS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可以跟造影、FFR進行融合,提供更多冠脈病變信息 血管內超聲(IVUS)是心導管室的主要血管內成像方式,它有助于醫(yī)生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指導支架放置以及確認和優(yōu)化治療結果。IVUS可以確認植入血管內的支架是否完全貼合血管壁,避免因貼壁不良造成支架內再狹窄。 雖然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技術(OCT)能夠提供更高分辨率的血管內成像,但基于反射光的OCT缺乏IVUS的組織穿透力,難以觀察到深層血管壁以及更厚的斑塊。同時OCT還有其技術局限性,在使用時需要通過生理鹽水或造影劑清除目標血管段中的血液,避免血液干擾導致的信號丟失,以便導管發(fā)出的光可以穿透組織并反射回來。 IVUS將一個微型超聲換能器安裝到導管前端,可以實時顯示高分辨率的血管腔內圖像。它可以顯示血管管腔、斑塊和血管壁,以及斑塊中的血管真腔。IVUS可以測量冠狀動脈病變的長度和血管實際直徑,指導選擇合適的支架尺寸和支架植入位置。同時IVUS還可以從血管形態(tài)上進一步解釋造影看到的血管阻塞情況,對造影模糊病變、預處理病變、分叉病變、彌漫病變,以及左主干病變多次成像都有更深入的判斷。 波士頓科學公司率先將這項技術推向市場,隨后Volcano(已被飛利浦收購)、Acist、InfraredX和Conavi幾家公司也推出了相應產品。 “ 新的IVUS系統(tǒng) 近些年來飛利浦一直在推動IVUS的發(fā)展,其中將IVUS與血管造影和血流儲備分數(FRR)或瞬時無波型比率(iFR)等生理評估手段進行融合,這種融合技術可以在心導管室手術臺前的屏幕上直觀顯示,在同一血管段給醫(yī)生提供更多關于病變及其嚴重程度的信息。同時它還幫助醫(yī)生快速識別罪犯病變。 飛利浦的IVUS系統(tǒng)還提供了類似于多普勒超聲的ChromaFlow功能,該功能能夠在血管腔中以紅色標識血流流動信息,可以清晰地顯示血管管腔和分叉血管的交界處,使得黑白IVUS圖像更容易被讀懂。 飛利浦還提供了七種不同功能的系列化IVUS導管用于針對不同結構的冠脈和外周血管。 2018年Conavi Medical公司開發(fā)的融合OCT與IVUS技術的 Novasight系統(tǒng)獲得了美國FDA的510(k)認證,該融合成像系統(tǒng)不僅具有跟OCT一樣的出色圖像分辨率和對比度,而且還具有IVUS的探測深度。該系統(tǒng)的多模態(tài)組合成像方式融合的更好、更精準。 “ 用于檢測易損斑塊的近紅外光譜IVUS 10年前Infraredx(Nipro的子公司)開發(fā)了近紅外光譜系統(tǒng)(NIRS),該項技術是一種用于評估血管段脂質負荷的成像方式,然而大多數介入醫(yī)生難以理解這一成像方式。直到幾年后IVUS與NIRS的組合使用,就有了這一種新的冠脈腔內成像和斑塊成分分析方法。 許多介入醫(yī)生迅速發(fā)現(xiàn)了NIRS-IVUS系統(tǒng)檢測易損斑塊的潛力,用于精準定位富含脂質斑塊 (LRP)進而密切監(jiān)測病例或在心血管事件發(fā)生之前搶先植入支架治療。LRP和PROSPECT II[2]研究均顯示,NIRS-IVUS技術可以幫助識別造影下非阻塞性病變未來可能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的高風險特征。 華盛頓MedStar心臟研究所心內科副主任Ron Waksman博士說:“多血管NIRS技術可以輕松安全地評估和識別易損患者與易損斑塊,在輕度狹窄或非阻塞性冠脈上應用血管內NIRS成像技術可用來識別潛在高風險的患者和非罪犯血管,應該考慮用于心導管檢查中可能進行PCI手術的患者�!� Infrared最新一代的Makoto系統(tǒng)能自動將感興趣區(qū)域的全部脂核進行量化,以脂核負荷指數(LCBI)進行表示。通過使用NIRS-IVUS 技術分析病變組織結構與成分的數據,進一步評估藥物治療對斑塊大小和脂核成分的影響。同時該技術因可用于評估斑塊大小和成分的逆轉而正被用于研究開發(fā)穩(wěn)定斑塊的新型預防方法。 “ 用于外周動脈和靜脈的IVUS 血管內成像起初主要用于冠狀動脈中,但現(xiàn)在該項技術已在外周動脈和靜脈的介入手術中應用。 在外周動脈治療領域,直到2020年10月才由全球40名交叉學科專業(yè)的醫(yī)學專家組成的委員會起草IVUS在外周血管疾病(PVD)中合理使用的第一份共識文件。目前醫(yī)生在PVD中使用IVUS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新的專家共識旨在幫助建立全球標準,提高PVD的治療質量。 新的IVUS使用共識和推薦基于臨床證據、專家實踐標準和臨床經驗,旨在提高PVD的治療質量。 貝斯以色列女執(zhí)事醫(yī)學中心的介入醫(yī)師、哈佛醫(yī)學院醫(yī)學助理教授Eric A.Secemsky博士說:“這一專家共識的推出是對在外周介入手術中使用IVUS的有力支撐,未來努力方向還需聚焦在如何提高在臨床實踐和手術操作流程中的IVUS實操,改善患者預后�!� 共識文件包括了主要的IVUS臨床使用場景綜述和決策過程,文件在2021年的血管介入進展會議(VIVA)的專題研討會上進行了公布。通過這種方式專家們優(yōu)化了IVUS使用、識別了潛在的分歧、達成了臨床共識、建立了跨臨床專業(yè)的標準,為患者帶來了積極效果。 在靜脈介入治療方面,最近一項雙盲對照研究表明:在髂靜脈支架植入的大數量病例中,IVUS在決定治療定位方面優(yōu)于靜脈造影。該研究納入了155例接受慢性髂靜脈閉塞治療的患者[3]。在評估主要靜脈血管狹窄方面,靜脈造影組中有19%的病例未能識別血管狹窄,有68%的病例低估了靜脈血管狹窄程度且未能準確識別靜脈血管狹窄位置,而IVUS在以上三個關鍵指標上都要比靜脈造影更加準確。 來自密西西比州杰克遜市圣多米尼克紀念醫(yī)院RANE中心的第一作者、加拿大皇家外科醫(yī)學院院士Myriam Montminy博士解釋說:“在治療深靜脈系統(tǒng)的血管慢性堵塞疾病中,靜脈血管的狹窄位置、程度以及解剖結構的正確評估,是支架植入最優(yōu)化、確保介入手術成功的關鍵因素。雖然靜脈造影比IVUS更容易獲得且手術成本更低,但越來越多研究表明,IVUS在識別髂靜脈的狹窄病變方面比靜脈造影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我們的研究旨在通過比較這些診斷技術評估指導支架放置所需關鍵參數的準確性,去進一步提高深靜脈系統(tǒng)中血管慢性堵塞疾病的支架植入手術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Ron Waksman, Carlo Di Mario, Rebecca Torguso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and plaques vulnerable to future coronary events with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PR Study). The Lancet. VOLUME 394, ISSUE 10209, P1629-1637, NOVEMBER 02, 2019. 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9)31794-5. 2. David Erlinge, Akiko Maehara, Ori Ben-Yehuda,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vulnerable plaques and patients by intracoronar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ultrasound (PROSPECT II): a prospective natural history study. The Lancet. VOLUME 397, ISSUE 10278, P985-995, MARCH 13, 2021. 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0249-X. 3. Myriam L. Montminy, James D. Thomasson, Guillermo J. Tanaka, et al. A comparison between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venography in identifying key parameters essential for iliac vein stenting.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Venous and Lymphatic Disorders. November 2019, Volume 7, Issue 6, Pages 801–807. DOI: https://doi.org/10.1016/j.jvsv.2019.03.015. |